| 索引號: | 11330624002586199H/2021-67172 | 文件編號: | 發布機構: | 縣科技局 | |
| 生成日期: | 2021-12-16 | 主題分類: | 科技 | 組配分類: | 計劃總結 |
| 有效性: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發布時間:2021-12-16 08:59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科技局
一、2021年工作亮點
2021年是“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也是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之年,我局堅持緊抓創新不松勁,著力強改革、建平臺、育主體、聚資源,不斷優化創新環境,各項工作實現了新突破。一是創新招牌不斷擦亮。縣域創新發展的“新昌模式”亮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助推共同富裕的做法和經驗得到科技部部長王志剛批示肯定,中央改革辦《改革情況交流》刊登《浙江新昌縣探索縣域創新驅動發展新路徑》,并得到原省長鄭柵潔等四位省領導批示肯定。我縣被省委、省政府授于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榮譽稱號,并捧得首批“浙江省科技創新鼎”。二是創新指標再創新高。據最新發布的《2020年度浙江省縣(市、區)科技進步統計監測報告》顯示,新昌縣創新指數蟬聯全省第二,五個領域指數均位列全省前10,其中技術創新指數全省第一。R&D占GDP比重4.38%,位居全省縣市首位,連續七年保持在4%以上;規上工業企業R&D經費支出占營業收入比重4.14%,位居全省第一。三是創新平臺更加完善。以數字化改革為引領,深化完善“眾創共享科創云平臺”,完成“揭榜掛帥”全流程開發,省委深改辦《數字化改革》刊發我縣“浙里產學研聯”應用的做法和成效。雙城國際“科創飛地”完成房產過戶手續,紫金科創港啟動續簽招標程序,日發精機組建柔性制造智能精密機床產業創新聯合體通過市級公示。四是創新能力持續提升。組織申報高企93家,新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96家,開發(備案)省級及以上新產品160項,獲得全市唯一的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浙江省科技獎3項,其中技術發明一等1項,為全市唯一。
二、2022年工作重點
我們將堅持“工業立縣、創新強縣”不放松,圍繞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標桿縣目標,以數字化改革為總抓手,實施“123”科技創新引領工程。即:聚焦“1”條主線(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緊盯“2”大目標(科技創新綜合指標全省各縣市第一,蟬聯浙江省科技創新鼎和市縣黨政領導科技進步目標責任制考核優秀單位,爭創全國科技創新支撐共同富裕試點);實施“3”大行動(產業提升賦能行動、鄉村振興助推行動、科技亮點再造行動),促進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我縣全面轉入創新驅動發展模式。
????(一)實施產業提升賦能行動
錨定產業抓創新,著力做好企業梯隊優化、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引育等“三篇文章”,努力實現經濟總量和發展質量雙提升。一是實施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計劃。圍繞科技型企業“長高長壯”培育目標,深入推進規上企業“五個全覆蓋”,建立健全科技型企業梯隊培育后備庫,構建遴選、入庫、培育、認定“四個一批”工作機制,落實制造業企業“長高長壯”培育行動專項激勵政策,引導人才、服務、政策、資本向高新技術企業聚集,培育一些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創新型領軍企業,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以上、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以上、市級以上企業研發機構15家以上,引進高端海外工程師30名以上。二是實施傳統產業轉型提升計劃。圍繞產業發展需求,積極引進大院名所、頭部企業在我縣設立新型研發機構,啟動組建新昌智能制造技術創新中心(天姥實驗室),加快創新聯合體建設,智能紡機創新聯合體建成投運。充分利用河南科技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在新校地共建研究院的師資力量,聯合企業開設專題研修班,著力培育一批技術人才。完善科技攻關管理方式,重點聚焦軸承、紡機兩大產業,聯合行業協會、龍頭企業梳理“應用研究倒逼基礎研究”“進口替代”“成果轉化”等技術清單,通過“揭榜掛帥”制、賽馬制等組織開展聯合攻關,力爭在行業卡脖子難題上取得突破,全年開發(備案)省級新產品150項以上。三是實施未來產業培育壯大計劃。加快在杭“科創飛地”建設,雙城國際新昌科創飛地建成投運。完善“兩地”聯動機制,會同高新園區等部門在小微園中建設“杭州科創島”(暫定名),高效承接“科創飛地”孵化成功的初創型高新產業項目。全年對接引進生命健康、汽車電子、數字經濟等高壁壘的科技項目3個以上。
(二)實施鄉村振興助推行動
圍繞“擴中”“提低”目標,堅持以科技創新賦能縣域特色農業,推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縮小城民收入差距,加快實現共同富裕。一是做強創新支撐。積極打造高能級農業科技創新平臺,重點圍繞我縣特色產業,全力爭創省級農業科技園。深化科技特派員制度,積極對接引進中國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浙江大學、浙江農林大學等高校院所資源。圍繞智慧農業、農機裝備升級,組織實施農業領域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全年實施農業科技項目10項以上。二是做優特色農業。做深茶產業文章,依托浙工大學新昌茶葉研究院開展茶園土壤成分分析,針對性實施引進茶葉新品種,推廣應用數字化技術,提升茶園精細化管理水平;整合茶廠、高校院所資源,組織開展茶葉加工技術和機械研發、茶葉功能性產品開發,提升茶產業生產效率效益。圍繞“一鄉一品”,邀請相應的高校院所專家,開展實地走訪指導,大力引進適宜的優質農業新品種。三是做活復合生產。積極引進農業復合生產技術,圍繞香榧林、茶園、竹林等,引進適宜的林下經濟品種,開展試種。圍繞茭白、水稻等,引進適宜的漁業品種和相應技術,促進農業增產增效。全年引進農業新品種、新技術20項以上。
(三)實施科技亮點再造行動
深化科技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激發縣域創新活力,確保科技創新主要指標持續走在全省前列。一是全力爭創省級以上榮譽。做好與科技部的對接聯系,積極爭創全國科技創新支撐共同富裕試點,全力爭取科技部在我縣召開科技創新工作現場會。以企業研發機構建設為主抓手,全面推動研發投入、高新產業增加值、科研人員占比、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等科技創新核心指標的持續提升,確保蟬聯“科技創新鼎”,為奪得首批“科技創新金鼎”打實基礎。二是深化數字化改革。堅持以創新需求為導向,持續深化完善“眾創共享科創云平臺”,迭代升級“浙里產學研聯動”“產教融合”“創新學院”應用場景、優化提升板塊功能,實現創新資源“一網盡覽”、創新需求“一屏對接”、惠企政策“一鍵智達”,切實提升企業的獲得感。三是完善創新激勵機制。深入實施科技人員收入倍增行動計劃,推進薪酬制度、股權激勵和進階管理“三大改革”,推動科技人員創富增收。完善各級科技獎勵資金使用辦法,明確政府獎勵資金的60%以上,應用于獲獎項目科研團隊的獎勵,其中主要完成人不少于30%。提高科研經費安排的企業自主權,將縣級科技計劃項目的設備費預算調劑權下放項目承擔單位,除設備費外的其他費用調劑權全部下放給項目負責人。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