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30624002586949R/2022-66974 | 文件編號: | 發布機構: | 經信局 | |
| 生成日期: | 2022-02-15 | 主題分類: | 政務公開 | 組配分類: | 計劃總結 |
| 有效性: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發布時間:2022-02-15 16:06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經信局
今年以來,在縣委縣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全縣上下扎實推進工業經濟發展,1-11月,各項工業經濟主要指標保持快速增長,工業總量有新突破,工業投資全市領跑,企業效益持續向好,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明顯。新昌列入2021年“中國工業百強縣”、“中國創新百強縣”、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縣。
一、工業經濟主要亮點
1.穩中向好,主要指標省市領先
1-11月,實現規上工業產值534億元,增長28.6%,全年規上工業產值已突破5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142.7億元,同比增長16.5%;完成工業投資38.15億元,同比增長28.9%,全市排名第二;技改投資19.43億元,同比增長24.3%,全市排名第三;制造業投資32.48億元,同比增長35.3%,全市排名第二;全縣規上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比89.93%,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比54.05%,分別高出全省平均30.14個百分點和20.89個百分點。
2.提質增效,主導行業支撐強勁
四季度,五大主導行業延續三季度快速增長態勢,支撐工業經濟整體穩定向好。1-11月,以三花為龍頭的制冷配件行業實現產值113.01億元,占比21.16%,同比增長30.2%;以萬豐為龍頭的汽車制造行業實現產值77.19億元,占比14.45%,同比增長11.3%;以新和成、京新藥業為龍頭的醫藥制造行業實現產值97.63億元,占比18.28%,同比增長15.0%(膠囊行業實現10.50億元,同比增長34.0%);以五洲新春、斯菱軸承為龍頭的軸承制造業實現產值73.39億元,占比13.74%,同比增長58.3%;以泰坦、遠信、日發紡機等龍頭的紡機行業實現產值58.99億元,占比11.05%,同比增長45.5%。五大主導行業對全縣規上工業增長貢獻率達78.68%,其中制冷配件產業、軸承產業、紡機紡織產業產值增速高于全縣規上工業平均。
3.創新驅動,數字化改革穩步推進
聚焦數字經濟“一號工程”,搶抓全省數字化改革機遇,統籌推進數字經濟系統建設,形成了“有行業產業大腦,有典型應用場景,有新智造區域試點”的“點線面”多層次、全方位推進的良好局面。目前,整個數字經濟系統門戶已有15個特色應用點亮,數量和質量在全市系統中走在前列。軸承行業產業大腦建設試點在全省產業大腦綜合評價中名列全省前十,并入選全省數字化改革成果展紹興館展出的重點項目(全縣2個)。軸承行業產業大腦、軸承行業原材料集采平臺、企業碼政策兌付平臺、產業鏈金融以及新智造區域試點(全省8個)等9項工作被列入全省試點,數量全市前列。三花等9家企業列入省級數字化車間(智能工廠),捷昌科技列入省級“未來工廠”創建名單。《新昌縣打造“軸承行業產業大腦”應用場景?服務企業降本增效》被省政協列為數字化改革最佳應用。10月22日,全省第一筆基于工業互聯網數據應用產生的信用貸款1000萬元落地新昌。
4.培優育強,企業梯隊不斷優化
新和成、三花控股、捷昌驅動躋身“2020中國新經濟企業500強”榜單,萬豐奧特、三花控股入選“2020浙江省百強企業”榜單。遠信工業、新濤智控成功入選國家支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高質量發展政策(第一批)企業名單;中柴機器、斯菱軸承、美力科技3家企業入選國家工信部第三批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累計“小巨人”企業5家;新增省級隱形冠軍企業2家(捷昌驅動和新寶電器),累計8家;新增“放水養魚”優質企業11家,累計45家;新增小升規企業46家。全力以赴推進“云雀計劃”企業培育及“新星工程”企業培育,全梯隊全檔位不間斷壯大企業主體,新增10億元以上企業4家,億元以上企業29家。
5.有力有序,項目建設高質高效推進
1-11月,44個市重點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8.33億元,完成年度計劃的94.43%;1-11月,縣十大項目完成投資額10.93億元,完成年度目標的105%。其中、捷昌、SKF、中財、利陽(傲利)進度較快,投資額已超過當年度投資計劃;三花、京新、新和成穩步推進。全年幫助企業積極向上爭取項目資金1.67億元,7個項目列入省“十百千”重大制造業項目,10個項目列入省“五個一批”重點技術改造示范項目,1個項目入選省重點技術創新項目,4個項目入選省重點高新技術產品開發項目;1個產品被認定為國內首臺套,4個產品被認定為省內首臺套(已經公示);萬豐鎂瑞丁和捷昌企業技術中心被認定為省級企業技術中心;中財等2家企業被評為紹興市智能工廠,制藥廠等7個車間被評為紹興市智能制造車間;康立等10家供應商入選省新智造公共服務應用第一批入庫供應商名單。
6.全域治理,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
根據省、市關于開發區(園區)工業全域治理工作決策部署,按照“全域鋪開、突出重點、全面提升”的三年工作思路,重點推進畝均低效企業用地、“低散亂污”企業用地整治,清理減量、優化存量,努力提高工業用地效率。在全省新一輪制造業“騰籠換鳥、鳳凰涅槃”攻堅行動暨傳統制造業改造提升推進大會上,新昌縣以“創新強工——山區小縣走出工業創新之路”成功入選最佳實踐案例,得到省政府主要領導高度肯定。深化推進“畝均論英雄”改革,開展規上工業企業、3畝以上規下工業企業、工業園區等“畝產效益”綜合評價工作,已完成2020年度規上企業及3畝以上規下企業畝均評價結果發布工作,全面落實“畝均論英雄”差別化配置政策,畝均稅收連續四年全市第一,全年完成“低散亂”企業整治157家。
二、存在問題
1.工業跨越發展挑戰有待突破。新昌發展質量較好,但經濟發展的絕對值相對偏低,“十三五”期間,新昌規上工業總產值一直未能突破500億元大關。規上工業產值、增加值在紹興市各縣區中排名靠后。2020年新昌地區生產總值461億元,排在全省第56位,今年前三季度全縣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6.98億元,僅僅占全市的7.6%;1-11月實現工業總產值534億元,第一次真正進入工業大縣行業。“十四五”期間,要更高水平完成“再造一個新昌工業”、闊步邁向千億級梯隊目標任務,面臨一定的挑戰。
2.企業梯隊結構有待優化。需要加快優化改善龍頭企業帶動不強、小微企業數量眾多、中型企業力量薄弱的梯隊局面。2020年,新昌規上企業294家,10億元及以上企業9家,產值占比46.1%,1-10億元企業64家,產值占比33.8%,億元以下企業221家,產值占比20.1%。規上企業數量有待增加,2020年規上工業企業數量為294家,居紹興市各縣區末位,僅占全市的6.3%,不足諸暨(1192家)的1/4。
3.能源雙控、空間規劃、指標爭取等要素制約較大。全省能源“雙控”約束加大,新昌原有的能耗水平全省較低,繼續降耗的空間小。新昌高新園技術產業園區(浙江新昌經濟開發區)剛剛完成整合,園區能級和發展水平有待提升,需加快建設步伐,優化調整生產力空間布局,在大平臺建設上求突破,集聚成長性高、引領性強的大企業、大項目、大產業。新昌土地要素緊缺,一方面國家對建設用地控制趨嚴,土地管理理念從新增轉向“減量盤存”,指標爭取的壓力相當大;另一方面土地供應不少,但需求更大,還有許多項目在排著隊等待拿地。
三、明年重點工作思路
2022年總體思路:圍繞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650億,跨入30強”目標,聚焦打造全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示范區和全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重點抓好五項工作:
一是全力抓好企業培優育強。堅定不移實施“雄鷹行動”“頭雁行動”“云雀計劃”“新星工程”“四企”培育體系,尤其是通過“云雀計劃”,2022年要求從縣外招引億元以上項目30個以上,總投資100億元以上,實現10億元以上企業2家以上、億元以上企業20家以上、小升規企業30家以上,不斷壯大市場主體,引導企業做專做精,做強做久,力爭2022年規上工業總產值突破650億元。
二是全力抓好數字經濟“一號工程”。圍繞浙江省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創建,堅持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條腿走路,抓好新智造區域試點和軸承產業大腦建設,探索“產業大腦+未來工廠”數字經濟系統建設及場景應用。2022年力爭數字經濟核心產業規模超100億元,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打造深度數字化改造企業樣板10家以上、培育建設省市級工業互聯網平臺10家以上、開發上線軸承產業大腦建設應用場景10個以上、培育引進信息服務工程公司10家以上,確保兩化融合、數字經濟指數繼續走在省市前列。
三是全力抓好重點項目建設。盯緊看牢省市重點工業項目,以工業項目全流程管理為抓手,重點推進三花、新和成、可明生物、中財管道、捷昌驅動等重大工業項目建設,確保工業投資平穩增長。力爭全年實施新建項目77項,其中億元以上項目30項,實現50億元的年度投資目標,力爭2022年工業投資增幅達25%。
四是全力抓好園區全域治理。以園區工業用地為治理對象、“低散亂污”企業用地和集體工業用地整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工業全域治理,繼續打好“謀劃、排查、整治、建設、招商”系列組合拳,針對“低散亂污”企業用地,通過整治提升整體形象;針對土地10畝以上,畝均稅收10萬元以下的企業,通過拆除重建一批、整治提升一批、功能轉型一批、關停退出一批,騰換發展新空間,盤活產業資源、促進轉型升級,力爭3年盤活存量用地1500畝以上(每年500畝以上)。
五是全力抓好精準服務。持續貫徹落實“三服務”活動常態化、精準化,牽頭抓好企業服務員服務工作,切實發揮駐企服務員作用,主動上門與企業對接,認真聆聽企業心聲,及時了解企業發展訴求,做好企業“原材料成本上漲快、部分出口企業利潤受損、融資難融資貴、用工缺口大、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難”等突出問題的協調解決,確保到年底全縣所有規上企業全走訪、困難問題全摸清、聯系服務全覆蓋。同時,進一步做好政策支撐,深入推進降本減負,深化企業碼特色運用,進一步打造駐企服務的“工具箱”,開展精準高效服務,提升企業發展信心,切實提高服務質量、展現服務成效,積極構建親清政商關系。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