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30624002587028Q/2024-69993 | 文件編號: | 發布機構: | 南明街道 | |
| 生成日期: | 2024-01-04 | 主題分類: | 其他 | 組配分類: | 計劃總結 |
| 有效性: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發布時間:2024-01-04 16:11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南明街道
一、2023年工作總結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八八戰略”實施20周年、也是新昌實施“十四五”規劃承上啟下的一年,南明街道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小縣六大”再深化、“六個先行”爭示范的決策部署,堅持“雙城共興、詩路共美、南明共富”目標不動搖,積極探索、勇于創新、大膽實踐,各項事業取得新成就?,F將相關工作總結如下:
(一)注重經濟建設,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推動工業發展高質化。開展園區工業全域治理,整治高耗低效企業12家,騰出工業用地59畝、標煤用能數5056噸,完成率全縣第一。完成畝均評價企業10家,轄區6家規上企業1-8月完成工業總產值3.56億,同比增速10.7%,完成工業增加值0.78億,同比增速8.1%;規下樣本企業1-8月同比增速44.78%。
引領科技創新數字化。完善科技型企業梯次培育體系,孵化高新技術企業1家,新增省科技型中小企業3家,1-8月份規上企業研發經費為438.9萬元。發揮創新服務云平臺效用,14家企業提交創新類需求事項19個,9家企業通過云平臺獲取政策指導、人才對接及部門多跨培育幫扶等服務。
加快商貿服務集群化。新增市場經營主體826家,個轉企13家,新引進浙江佰翌金屬材料有限公司等4家批發企業。全面整合激活南街、東鎮、沃洲路等“碳水小吃”經濟,增添商貿消費“煙火氣”。1-8月批發32.96億元,同比增速26.1%,規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營業收入1.7億元,同比增速27.8%,規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類增加值增速40.8%。
保障經濟普查精準化。有序開展第五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組建普查領導小組,完成試點籌備、“兩員”選聘、劃區繪圖等前期工作和清查工作,共上報普查區22個、普查小區105個、標繪建筑物1887個,選聘并培訓兩員125人,核查轄區內單位3294家、個體戶9246家,核查率達100%。
(二)推進城鄉建設,品質南明魅力更足。
攻克征地拆改難題。聚焦城市品質提升,完成里江兩岸、大佛寺入口和鐘樓下兩期拆改825戶簽約、涉及建筑面積15.98萬平方米,穩步推進南明機械、飛鳳紡織兩家企業退二進三。推進東門如城開發建設,完成如城未來農場項目、104國道改建等重大項目土地征收1880余畝,墳墓遷移595壙,為推進片區開發充分保障土地要素。有序推進蓮湖新村等4個舊小區改造項目,預計年底前全部進場施工,加裝電梯5臺。
增添雙城宜居魅力。深入實施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和最清潔城市創建工作,下沉街道干部61名,組織開展垃圾分類、交通勸導、宣傳講座等志愿服務活動2萬余次。常態化開展“410”行動,整改人居環境問題6200余處。扎實推進28個越美小區、21條越美商業街創建,鐘樓農貿市場入選市級首批“最清潔農貿市場”名單。開展文明系列評比活動,入選紹興好人1名,評選第三屆縣級文明家庭65戶,街道星級文明戶150戶。聚焦城市氣質提升,積極推進城南大道、人民西路立面改造、道路整治,扮靚城市“顏值”。用好城市剩余空間,設置轉角休憩區,打造城市口袋公園,為群眾提供享受幽靜和愜意的“理想地”。
筑牢綠色生態屏障。健全2023年度“五水共治”(河湖長制)工作組織,完善“一河一策”,全力推進紹興市“五水共治”重點管理鄉鎮整治摘牌工作,完成南明坑上游掛簾山段、新民江平川公園段河道治理工程,年底前完成臨城一村、南明路4-12幢周邊區塊、前門山新村區塊的雨污分流改造工程。統籌抓好煤改氣、露天焚燒、工業廢氣治理等,抓好28處揚塵源日常治理,累計巡查揚塵污染防治30000余次,撲滅露天焚燒1800余起,完成掛簾山村“無廢鄉村”創建工作,推進臨城、鼓山2個社區“無廢社區”創建。
(三)聚集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共同富裕。
寫好消薄提低答卷。結合老城拆改,強村公司創新探試“反向競標”共富模式,累計增收集體資金超830萬元。投資8000余萬元,推動村企聯建“富美南明”項目,預計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160萬元。落地荘前村油茶、桃源林下經濟綜合體等招商項目,投資總額達900萬元。低收入樣本戶前三季度人均收入達1.98萬元,同比增長19.7%。1-8月,12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達1056.3萬元,同比增長174.6%,其中100萬元以上村6個、80萬元以上7個(占比58.3%),提前超額完成全年消薄任務。
繪就鄉村文旅圖景。深入推進唐詩之路古驛道線路項目實施,完成班竹村景區入口節點景觀提升、棧道改造工程和桃源村廣場景觀、游步道景觀提升等項目。其中,桃源迎仙橋段房屋搬遷及施家坑登頭山民宿配套項目共計征收土地8.2畝、搬遷房屋20余戶。強化文旅宣傳推介,推動文旅產業“破圈”。發布2名文旅農商推介官,推廣“尋仙桃源里”文旅IP,五一、國慶等期間,吸引游客2萬余人次,實現鄉旅收入超80萬元,形成“美麗南明”推介矩陣效應。文旅產業穩進提質,文藝賦美煥發新機,成功構建“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14個,指數排名全縣第一;全域旅游人次和過夜游客增速居全縣第一,“微改造精提升”文旅項目21個,總投資金額達2951萬元。
譜好美麗鄉村篇章。深入踐行“千萬工程”,因村制宜、分類施策,加快城鄉融合發展步伐。投資250萬元,啟動聯湖村公共管理用房“一事一議”項目,激活閑置農房25幢,資金投入850萬元。謀劃南泥灣等5個精妙鄉村建設項目13個,推進班竹、桃源2個和美鄉村建設。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垃圾分類大整治行動,成功創建省高標準垃圾分類示范村2個、市級1個,建設農村生活垃圾資源化回收網點1個。守牢糧食安全底線,推進梨小余村千畝方永久基本農田集中連片整治項目以及820畝高標準農田(糧功區)改造提升建設項目,已種植水稻1071畝。
(四)致力改善民生,公共服務優質優享。
社區治理效能優化。梅湖、鼓山(全縣唯二)成功入選省級現代社區名單,同步推進鼓山、梅湖、湖蓮潭、茶亭4個省級未來社區創建。成立全市首家“強社公司”,整合閑置資源,以場地租賃、核酸小屋改造、自助機投放等模式累計創收超20萬元,相關經驗做法得到市委溫暖書記批示肯定。搭建“街道+社區+小組”議事平臺,成立“小區網格議事廳”3個,議事小組28個,打造“紅鼓議事”“七彩五鄰”“新·心相連”等議事品牌,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200余個,化解矛盾500余起。新天地小區成功打造我縣首個“開轉封”小區樣板。
社會事業不斷提升。全面落實社保醫療政策,戶籍人口養老保險參保率達99.4%,完成甘棠等村失土農民保險654人,辦理醫保業務600余件。深化社會救助,完善殘疾人兩項補貼信息1041人,發放困難殘疾人慰問金、輔具等補貼50余人次。推進“雙擁”關懷,關愛慰問殘疾軍人等326人次,年審優撫對象459名,完成46名退役軍人優待證申領及發放。
公共服務提檔升級。大力提升政務效能,在22個村社設立便民服務AB崗辦事員,推行便民中心“延時辦、錯時辦”增值服務,梳理延時辦服務清單61項,今年來累計完成辦件量10427件,延時服務116件。在桃源村試點開展“鄉理鄉親”服務集市,公布50項高頻事項,辦理政務服務事項87件,開辦桃源、班竹、梨小余3個村級長者食堂。
(五)強化基層治理,平安建設常抓不懈。
抓好風險管控。以“平安護航亞運”為主線,以“敲門行動”為抓手,開展風險隱患大排查大起底大整治行動,累計敲門見人85773人,應敲盡敲率達100%,共計摸排出風險隱患606起,辦結595起。動態排查精神障礙患者,簽訂“五人看護小組”管控責任書299份,根據低中高風險分級開展隨訪管控。對42名社區矯正在冊對象開展實地查訪280人次,組織集中教育437人次,公益活動234人次,開展心理輔導67人次,落實“一對一”法律幫護員,對違反社區矯正對象訓誡8人次。全面實施南明反詐“防火墻”計劃,超額完成“全國反詐中心”APP安裝任務,今年以來電詐案損款同比下降25.48%。
抓牢安全生產。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街道與村社簽訂安全生產與消防目標管理責任書29份、企業160份。圍繞消防、燃氣安全等領域,摸排檢查沿街店鋪1395家、出租房352家、生產經營性自建房59家、高層住宅小區22家,發現并整改各類安全隱患2600余個。開展電瓶車專項整治行動,整改私拉亂接、亂停亂放等問題53處。組建交通安全自治巡防隊22只,集中開展道路交通安全進村入戶宣傳60余次,7月完成道路交通安全市級掛牌整治。
(六)抓牢黨的建設,基層黨建堅實有力。
規范黨員管理。實施發展黨員源頭儲備計劃,摸排、培訓優秀青年、35歲以下農民等預備黨員12名。開展流動黨員摸排280余人次,納管54人,流動黨員先鋒碼綁定率100%。成立流動黨員志愿服務隊,促進流動黨員同心“歸巢”。補充“人才蓄水池”,建立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吸收優秀青年、村社后備干部3名。
優化人才隊伍。完成國家級人才項目申報任務8人,市級“名士之鄉”人才項目申報任務8人。8名青年博士招引工作指標中6人已經完成在新社保繳納,剩余2人預計10月落地。扎實開展村社換屆回頭看,確定優秀村社書記6名,需提醒關注村書記3名,后備干部44名。開展領雁擂臺賽、書記曬比等,組織實施村社干部學歷提升計劃,全力鍛造高素質基層干部隊伍。
強化執紀監督。圍繞工作落實不到位、執行紀律不嚴格等機關效能問題開展日常檢查8輪次,專項督查值班值送、征地拆改等領域,共發現問題5個,發出通報5份,問責相關責任人16人次。積極推進“三不腐”工作,處置問題線索45條,法紀立案20件,自辦案件7件,黨紀政務處分黨員干部20人(現任村干部1人,機關干部1人,原村兩委干部4人)。
在肯定工作的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還存在很多突出問題和薄弱環節,如經濟下行壓力較大,轉型升級動力偏弱;老城區歷史欠賬較多,城市治理缺乏合力;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優質服務供給不夠多元;干部作風有待加強,整體創新意識薄弱等。對此,我們需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采取強有力措施加以解決。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南明街道將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主動對標“小縣六大”戰略,圍繞全縣第一方陣爭一流的總目標,以老城有機更新和東門如城開發建設為契機,以敢為人先的拼勁闖勁,全力提升城市能級、優化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改善民生福祉,推動南明街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具體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革故鼎新抓轉型,爭當產業高質量發展標桿。
一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注重把握轉型的窗口期,促進動力接續轉換,加快形成傳統產業煥新、新興產業成鏈、未來產業萌發的發展格局。實施新軸實業等剩余3家企業“退二進三”行動,高標準做好騰退、轉型、招商三篇文章,招引一批商貿企業落地。按照東門如城發展建設規劃,主動對接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著力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
二是鞏固農村消薄成果。強化各村造血功能。以“強村公司”為抓手,依托村企聯建項目,聚焦“一村一策”致富路徑,因地制宜,對各村資源、資產、資金進行再整合、再利用,力爭實現80萬元以上的村8個,100萬元以上的村7個,低收入農戶增長20%以上。激活共富內生動力。結合天姥山旅游中心總規,積極培育“文旅+”項目,跟進桃源劉門山微集群民宿(寧波久住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項目,引進小農田園等特色產業,打造以“富美南明”為載體的美麗經濟新業態。
三是探索社區共富實踐。總結提煉強社惠民改革經驗,開展閑置國有資產專項排查,試點探索“社社抱”“村社抱”等方式組建社區經濟發展聯合體,協調解決土地、房產、資金及人員要素資源,探索“政府+國企+民企”三方合作機制,推動強社公司市場化、專業化發展,助力社區集體經濟“1”到“n”的拓展。
(二)千方百計促提升,爭當城市高品質建設先鋒。
一是加快老城改造。繼續推進老城片區改造,精心雕琢城市微空間,打好“拆改建用”組合拳,謀劃剩余城中村片區拆改,加快東街安置房建設,計劃改造老舊小區6個以上,加裝電梯10臺以上,爭創省級未來社區2個以上,不斷提升城市能級和品質。
二是推進片區開發。下足創城“繡花”功夫,圍繞東門如城開發建設計劃,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規劃,加快完成望江山區塊的房屋拆除和土地征收工作,全力為新區建設做好土地要素保障。疏通鄉村發展“毛細血管”,計劃實施上家橋-荷花塘、赤土-燕窠里公路2條農村公路1.306公里的道路修復工程。
三是建設精妙鄉村。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立足南明天姥山腳區位優勢與資源稟賦,結合“碳水、祈福、露營、療愈”四大王國IP,打造“旅游+”模式,通過股份清算、資產重組、委托運營等方式重啟“詩路·班竹”品牌;因村制宜布局民宿、農家樂等鄉旅配套;加快推動登頭山隱逸酒店、劉門山微度假綜合體等項目落地;保留復原古驛道節點,積極打造桃源至班竹青云梯沿線步道,惆悵溪沿溪景觀建設。同步健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長效管理機制,推進3個和美鄉村建設,全面激活詩路文化帶風貌活力。
(三)久久為功優管理,爭當基層精細化治理典范。
一是創新社區治理模式。以新天地小區為樣板,繼續探索小區“開轉封”模式,堅持黨建統領不動搖,積極探索總結“五社聯動”創新經驗,打造“紅色業委會”、引入“紅色物業”,做深做實網格治理體系,致力打造社會治理共同體,力爭全年完成3個小區“開轉封”。
二是提標擴面公共服務。促進公共服務普及普惠,以梅湖中心、鼓山鄰里中心為樣板,打造更多城市社區“10分鐘服務圈”。積極應對老齡社會,深化“一老一小”服務體系建設,豐富更多未來生活場景。落實民生實事幸福提升工程,全域實施“鄉理鄉親”服務集市驛站,規范驛站地點、每月開放時間,將優質服務送到村民家門口。
三是全面提升“平安指數”。壓實安全生產責任,聚焦道路交通、建筑工地、消防安全等領域,強化風險隱患排查整治,確保安全生產事故和死亡人數雙下降。
(四)馳而不息強黨建,爭當領航新時代全能鐵軍。
一是全面從嚴治黨。嚴格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高質量抓好十五屆縣委第三輪巡察整改工作。鍥而不舍加強作風建設,緊盯“四風”新形式新動向,始終把守紀律、講規矩放在突出位置,打造忠誠、干凈、擔當的高素質黨員干部隊伍。精準運用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黨員干部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處置。
二是優化干部管理。優化機關干部考核辦法,用好考核指揮棒,一以貫之抓好機關干部隊伍建設,以實戰練兵、賽馬機制倒逼干部擔當作為,引導廣大干部在征地拆改、城市建設、改革攻堅中奮勇爭先。健全年輕干部選拔培養制度,開展中層干部月度交流會,以師帶徒、交流比拼培育“先鋒干部”。
三是建強村社隊伍。牢固樹立大抓基層、大抓支部的導向,制定村社主職干部積分量化考核體系,結合清單督辦、擂臺比拼、指標排名等,對村社工作完成情況按月動態量分、公示,并開展分檔定級、爭先晉位評定。做大村社后“備人才庫”,為2025年村社換屆打好基礎。抓好后進黨組織整頓轉化,結合換屆回頭看,動態調整村社干部隊伍。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