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號: | 11330624002587028Q/2024-69994 | 文件編號: | 發布機構: | 南明街道 | |
| 生成日期: | 2024-01-04 | 主題分類: | 其他 | 組配分類: | 計劃總結 |
| 有效性: | 公開方式: | 主動公開 | 公開范圍: | 面向全社會 |
發布時間:2024-01-04 16:29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南明街道
南明街道作為縣城中心區域,一直是全縣各項重點工作落實推進的主戰場、主陣地。今年以來,南明街道牢固樹立“十倍好”理念,在“黨建引領、城鄉融合、共同富裕”等重要賽道上拉長板、補短板、創樣板,各項重點工作取得明顯成效。1-11月,村集體經濟消薄等6個鄉鎮(街道)通報事項排名連續3個月以上榮獲第1位,人才引育等4個指標排名進位超過6個位次,逆襲成為第1名。
一、2023年工作重點:圖強爭先、敢為善為,推動重點特色出新出彩
一是全面打造工作閉環機制。制定南明“2023年五張清單”“重點項目推進表”,倒排時間、明確責任、壓茬推進。實行班子成員動態日報送、科室工作周清單、村情社意月述職等3項制度,推動干事、監督成效。貫通運用“浙里干部之家”“浙里興村治社”等效能平臺,開展“半年度村社書記述職”“攻堅四季度、確保全年優”等主題大會,累計獎懲村社書記、機關干部12人次,依照實績提任中層干部9人,全面構建“定責-履責-考責”閉環。
二是全面釋放黨建引領效能。發揮社區“大黨委”作用,團結共建單位、國企等社會力量,成立“小區網格議事廳”3個,議事小組28個,鐘樓社區創建“全過程人民民主”小區樣板,打造“紅鼓議事”“七彩五鄰”“新心相連”等社區議事品牌,累計解決居民“急難愁盼”問題300余個,化解鄰里矛盾500余起。
三是全力夯實精致縣城建設。深入實施全國文明城市及“最清潔城市”創建,累計整改環境問題6800余處,東溪社區網格在今年社區“擂臺賽”中4次榮獲第1名,“生態環境質量”指標連續4個月排名第1。完成“定時定點”越美小區創建任務34個、越美商業街創建27條。聚焦全鏈融合新型城市功能單元,將“一老一小”場景建設與社區風貌打造有機結合,成功打造“5-10”分鐘步行圈,梅湖、鼓山、茶亭等3個社區入選第四批省級未來社區名單(全縣3個入選社區均在南明),成功創建全省首批現代社區1個、省級第三批、第四批城鎮社區“一老一小”服務場景4個,數量居全縣第1。
四是全域賦能鄉村振興實踐。大力推進強村富民工程,重點推出村企聯建、閑置房激活等致富模式。以產業帶動、政策扶持、結對幫扶為抓手,推動低收入農戶上崗創收。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完成立項農整393畝,水田、旱地種植61.8畝,落實冬小麥種植950畝、油菜種植2930畝,超額完成任務。1-11月村經營性收入達1175.19萬元,同比增長45.5%,其中經營性收入100萬元以上村6個、80萬元以上7個(分別占比50%、58.3%)。
五是全速加快文旅融合步伐。積極探索“精妙鄉村”“和美鄉村”南明模式,謀劃班竹數字生活館、桃源口袋公園、仙桂觀光采摘果園等競比項目13個。招引文旅項目2個,總投資額5.6億元,吸引小紅書等團隊實地踏勘,切實提升南明文旅美譽度。加快推進桃源班竹鄉村旅游重點村項目7個。梅湖等4社區“15分鐘品質文化圈”連續5個月排名全省第一。借助“班竹覓古田園藝術節”“碳水南街·集食行樂”等文旅活動東風,吸引萬名觀眾現場互動,6.1萬人次在線觀看直播,全面激活“碳水小吃”經濟,有力拉動人口消費與文旅經濟雙增長。
二、最滿意的三項工作
一是如城建設蓄勢騰飛。為推動“東門如城”早出形象,南明街道以頂真態度、超常舉措、非凡擔當全面抓好如城片區政策處理。抽調街道骨干、社區副書記,聯合村兩委干部、聯村干部70余人組建“突擊隊”,全體脫產、全力攻堅。以“干就干到極致、干就干得精彩“勁頭,連續數月“5+2”“白加黑”,梳理解決新民片村級返還款、被征地農民參保、欽寸水庫安置點、廟宇搬遷等多個遺留問題,召開各類意見征求會、協商會等100余場,完成未來農場土地征用1540畝、墳墓遷移600余壙、拆除房屋1.4萬平方米,兌付補償資金到戶超1億元,配合核心商務區、中央公園、東環路等9個項目開工建設,項目開工率100%,有力推動我縣新型城鎮化建設擴容提質,在全省乃至全國打造具有新昌辨識度的示范樣板。
二是舊城拆改革新蝶變。南明街道緊緊圍繞“小縣大城鎮”工作路徑,大力推進舊城拆改。全年已累計完成里江兩岸、鐘樓下、大佛寺入口以及望江山等4個區塊拆改近1300戶簽約工作,觀音閣區塊已進入簽約階段,飛鳳紡織等5家企業實現“退二進三”,累計騰挪發展空間超22萬平方米,每期拆改體量均為全縣之最。針對拆改遺留問題,扎實推進“拔釘清障”行動,平穩化解行政敗訴風險案件2件。按期推進鼓山新村、蓮湖新村等4個舊小區改造項目,惠及居民群眾3000余戶。率先完成加裝電梯5臺,任務進度居全縣第1,加快推動精致縣城出韻味,打造現代化山水新城標桿地。
三是基層治理創新出彩。今年以來,南明街道從機制創新、路徑創新、管理創新的角度出發,全面推動基層治理現代化,打造黨建引領基層治理“南明樣板”。在路徑方面,以“強社公司”為載體,推動10個社區組團發展,打造“社區抱團聯營惠民共富”新模式,累計增收近27.8萬元,順利入選我縣首批第1批“創新競比”成果名單。同時在桃源村試點開展今年全縣第1個“鄉理鄉親”項目,推動農村公共服務下沉。在管理方面,強化黨建引領協同三方共治,東溪社區新天地小區成為全縣第1個“開轉封”小區樣板。成功創建全省首批現代社區1個、省級第三批、第四批城鎮社區“一老一小”服務場景4個、縣級五星級黨群服務中心5個,數量都居全縣第1。梅湖、鼓山、茶亭等3個社區入選第四批省級未來社區名單(全縣3個入選社區均在南明)。“共建共治共享”已成為南明“城鄉現代化”發展日益鮮明、日益厚重的社會底色。
三、最遺憾的三項工作
一是垃圾分類工作成效不足。上半年,該項工作在全縣排名中一直處于落后狀態。雖然街道積極開展垃圾分類宣傳,并指導村社開展各類垃圾分類活動,但收效還不夠明顯。部分小區雖然開展了“越美系列”創建,設立了定時定點投放點,但群眾的觀念一下子難以轉變,存在丟包現象較為明顯。
二是“營商環境事項一次性化解率”不夠高。今年,街道“營商環境事項”已受理辦結95件,反映問題主要集中于垃圾分類(垃圾桶設置、秸稈焚燒污染)、征遷(土地評估、房產認定)、城市管理問題(生產生活噪音、違章揚塵)等領域。第一是部分涉及歷史遺留問題短期內化解難度較大,少部分征遷案件因涉及政策問題,短時間內難以達成一致意見,導致重復件增加。第二是下半年營商環境項目庫關閉,導致指數降不下來。
三是“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難以挖潛。南明缺乏工業用地資源,相關土地要素難以保障,成長型和大型企業大量外遷。目前,南明僅有規上工業6家,今年僅新增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現存企業多為小微企業和傳統加工制造行業,企業管理和產品研發能力滯后,專利技術意識不強,創新內生動力不足,創新發展缺少“硬”實力和“強”引擎,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凈增數量較少,需加強對接,做好政策服務指導,助力建設高質量高新技術企業。
四、2024年工作思路:超前謀劃、破浪前行,推動明年計劃落實落細
明年,南明街道將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繼續聚焦高質量發展主線,在深化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在建設現代文明上積極探索、在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中爭當標兵。繼續圍繞“小縣六大”工作路徑,錨定“老城新貌、縣域標桿”定位,力爭實現縣域“第一方陣”、全市“一流街道”的目標,依托自身稟賦優勢,依照“五張清單”,全面推動南明“五地”建設,善干實干、奮勇爭先,為我縣勇闖中國式現代縣域實踐新路貢獻力量。
一是保持先行先試的爭先意識,打造黨建引領提升的先行地。以黨建為引領,鞏固主題教育成果,深入推進組織建設、黨建品牌、基層治理。在組織建設方面,全面爭創省級現代社區、未來社區4個、五星級黨群服務中心2個。大力培養村社后備干部,尤其關注幾個涉及“2025年村社換屆”年齡、能力等問題的村,探索“書記助理”“第一書記”等培養模式,提高后備干部素質水平。在黨建品牌方面,以黨建帶群建的方式整合轄區組織力量,推出南明特色黨建品牌,強化“南明先鋒”“新益緣”等品牌建設,鼓勵村社打造“一社(村)一品”。在基層治理方面,發揮街道青年人才黨支部作用,積極參與拆改、人居環境整治等重點工作。深化“社區、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協同共治,根據省級指定小區名單,全面覆蓋小區業委會45個,計劃改造“開轉封”小區2個,共享法庭1個。
二是保持善作善成的攻堅姿態,打造縣域承載能力的主陣地。在東門如城建設方面,根據縣委縣政府統一規劃,加快完成望江山區塊房屋搬遷騰空及土地征收工作;推進未來社區、棣山安置點、新民安置點建設,形成人員集聚;配合如城辦推進未來農場等項目建設,助力東門如城早出形象。在老城有機更新方面,謀劃剩余城中村片區拆改,按期完成觀音閣騰空;加快東街安置房建設。全面完成主城區老舊小區改造7個,創建“無違建小區”1個,抓好陽光房等構筑物專項整治。
三是持敢想敢為的創新理念,打造社會治理探索的新高地。在基層治理方面,不斷鞏固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繼續推進最清潔縣城創建,深入實施“410”行動。推進省“大綜合一體化”執法監管數字應用和基層智治綜合應用融會貫通,落實網格機制,建成南明“規范化中隊”。建立全縣首個易腐垃圾收運管理模式,實現定時定點小區(39個)全覆蓋。推進東溪、市中社區和美系列創建。爭創省級民主法治村(社)1個以上,市級2個以上。推進班竹、桃源、荘前、聯湖等4個和美鄉村創建,先行設計數字生活館、智慧停車場、共富工坊、研學線路規劃等,待明年資金到位落地配套建設。
四是保持全域共富的系統思維,打造農商文旅融享的目的地。在消薄提低方面,推廣復制強村公司模式,增加村企聯建項目,增強造血能力。全面推進低收入農戶“掛單奔中”工作,建設升級版“共富農場”,利用如城未來農場項目,加快建立勞動力數據庫與低收入人群增收制度,打造直播式共富工坊2個,爭取明年12個行政村經營性收入全部達8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上的村7個,低收入農戶增收達20%以上。在商貿服務方面,明晰南明商貿核心區定位,著力招引一批優質商貿服務,培育商貿限上單位6家(其中餐飲2家)。串聯以沃洲路、南街為代表特色小吃街以及歷史文化街區東鎮”等熱門旅游打卡點,利用五一等重要節慶,對接省市乃至全國機關單位來南明進行療休養,舉辦“毅行大會”等重要賽事活動1場以上,著力形成經濟增長新引擎。在文旅打造方面,推出“南明三味”(詩味、巷味、農味)特色文旅品牌,進一步整合延伸轄區內文創產品、農產品產業鏈。聯動“唐詩之路”沿線各村,集中連片創新打造“天姥唐詩路·夢留桃源里”——桃源里和美片區項目,設計布局未來產業、未來風貌等9個未來場景。建設劉門山“桃源里”微度假民宿群項目,抓好桃源迎仙橋段、劉門山、班竹施家坑房屋征收等政策處理工作,打造“浙韻千宿”2家。深入調研,計劃協調解決班竹歷史遺留問題,通過劉門山徒步漫游、詩路研學空間、古村風貌提升等3個項目,重啟“詩路·班竹”IP品牌,重塑“千萬工程”鄉村樣板,聯動天姥山中心,串聯桃源片300余畝土地,連片打造“花香稻香麥香”四季詩路風貌帶,來帶動村民共富、集體增收。
五是保持為民服務的初心情懷,打造民生服務優先的承載地。下沉公共服務供給。深化“鄉理鄉親”品牌運營,以星級黨群服務中心建設為契機,提檔升級仙桂、桃源、班竹3個村服務功能區,推進村級便民服務站標準型提升改造4個,進一步擴充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深入開發社區頤樂學院、社區食堂、創客中心等區間功能,改建鄰里社區活動之家1個。大力發展文體事業,打造國球進社區(公園)2個,鼓山社區百姓健身房1個。落實民生實事工程。提升整治水利工程,完成海螺水庫等4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及梨小余村、甘棠村、望江山村等5個山塘綜合整治工程項目。推進城區雨污分流及雨水管網改造項目3個以及荘前、聯湖、桃源、仙桂等4村城市供水管網延伸工程。推進農村公路提升改造及大中修工程2個。流轉利用仙桂閑置林地950畝,建設清潔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完成高標準農田建設920畝。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