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17 09:59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農業農村局
今年來,縣農業農村局深入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圍繞“小縣六大”再深化、“六個先行”爭示范的目標路徑,發揮縣委農辦牽頭協調作用,以“圖更強、爭一流、敢首創”精神,聯動推進鄉村振興,持續深化“千萬工程”,不斷創塑“三農”標志性成果,為新昌爭當共富標桿夯實基礎、增添色彩。
一、穩產保供底盤更加堅實
1.“一粒谷”成色更足。全面打出擴面、挖潛和政策激勵等增糧"組合拳",對糧食生產和糧功區恢復種糧情況開展進度通報、定點銷號,壓實鎮街種糧責任,集中火力開展水稻種植攻堅行動。全年糧食播種11.31萬畝,產量4.38萬噸,同比分別增長3.6%和12.43%,全面完成糧食生產任務,糧食產量穩定度全市第一。
2.“一塊田”設施更好。扎實開展糧功區“非糧化”整治,共完成糧功區“非糧化”整治1.99萬畝,糧功區調整優化和上圖入庫共6.1萬畝,完成率達100.02%。加強農田建設管護,新建高標準農田6000余畝,改造提升1950畝,逐步將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全面推進國家土壤“三普”,共布置土壤普查樣點825個,完成表層樣點調查取樣772個。
3.“一頭豬”分量更重。持續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全面落實生豬引種補貼政策,加快推動新建豬場產能釋放。驗收生豬存欄2000頭以上規模豬場1家,預計年底投產1500頭,全縣能繁母豬保有量4330頭,規模豬場保有量23家。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共完成農產品抽樣606批次,總合格率99.3%。有力保障農業安全生產,出動農業執法人員1504人次,查處案件42起,安全事故、動植物疫情保持“零”發生。
二、產業興旺支撐更加牢固
4.品牌強農加快實現。深入實施農業“雙強”行動,推動“茶、果、藥、菜、漁”等特色產業向標準化、規模化、現代化發展,持續擴大“新昌優選”“大佛龍井”“新昌小京生”等公用品牌影響力。大佛龍井品牌連續十五年入選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十強,品牌價值達52.33億元,被評為“最具品牌傳播力的品牌”。舉辦“最新昌碳水王國爭霸賽”、“碳水嘉年華”系列活動,發布“十二風味”小吃特輯,打造碳水“必打卡”門店,擴大碳水美食對外知名度。新昌炒年糕蟬聯“浙江省鄉村美食大會金獎產品”和“浙江十大農家特色小吃”。
5.產業平臺加速集聚。圍繞產品差異化發展思路,以工業的理念來推動農業特色化、規模化、高端化發展,做深做實“土特產”文章。提出“5+N”精品農業發展計劃,重點打造5個農業精品基地,成功入圍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創建名單,入選創意農業試點縣,梅渚農產品加工園區入選首批省級農產品加工基地(園區),新增一家省級骨干龍頭企業(新昌白云人家農副產品配送服務有限公司),13家農創園已完成建設。
6.農商文旅加深融合。做好“生態+農業”文章,加快農商文旅深度融合,充分挖掘唐詩、佛教、茶道、宋韻等特色文化。成功申辦第二十屆中國茶業經濟年會,創新舉辦2023中國茶葉大會暨第十七屆新昌大佛龍井茶文化節,我縣被授予“特色魅力茶鄉”稱號,“詩路茶鄉尋跡之旅”成功入選2023全國茶鄉旅游精品線路。“有緣新昌 絲茶古道之旅”入選6條省級休閑農業精品線路之一,系全市唯一,并先后在杭州和上海推介。緊抓中秋國慶黃金周,成功舉辦紹興·新昌2023年中國農民豐收節暨新昌縣首屆“農奧會”。以數字賦能茶產業高質量發展,舉辦茶葉數字化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
三、“千萬工程”底色更加靚麗
7.人居環境提標攻堅。建立長效管護和掛牌督辦機制,常態化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加快推動鄉村整體風貌由干凈整潔向形神和美轉變。結合迎亞運等重大節點活動,啟動兩次集中攻堅行動,建立健全“每日晾曬、每周通報”比拼機制,開展最美家園村、最美鎮街道和“掃帚獎”村評選。出臺農村人居環境常態化督查考核辦法,形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舉一反三”工作閉環,累計發動人員3.5萬余人次,開展各類督查40余次,完成縣級問題整改2.85萬余個;今年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綜合排名全市第二。
8.和美鄉村提質擴面。以“精妙鄉村”建設為抓手,圍繞“產業共富、公共服務、基礎設施、鄉村風貌、社會福利、鄉村治理”6條跑道,點線面結合推進和美鄉村片區化、組團式、帶狀型發展。成功舉辦澄潭江美麗鄉村共同富裕示范帶開園暨“梅棠雅集”開集活動,《人民日報》頭版頭條刊發梅渚村晚、梅棠雅集片區共建做法。今年創建和美鄉村達標村51個(含特色精品村5個),示范鄉鎮1個(東茗鄉),順利推進省第三批未來鄉村示范點建設項目建設(下巖貝村、后岱山村、金山村、鏡嶺村、橫板橋村5個村),連續3年獲評全省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農村人居環境提升)工作優勝縣。
9.城鄉融合迅速推進。牽頭實施“城鄉提升工程”,建立常態聯系、定期調度、信息通報、工作協同、責任督導五項機制,加強部門橫向協同和省市縣專班縱向聯系,高質高效推進工程。新昌縣列入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試點(全省15個),在全省城鄉提升工程動員部署會和省專班第1次月度例會上分別作交流發言,連續2個季度獲評省“十項重大工程”五星評價,三季度獲評四星。推進公共服務集成改革,按照差異化供給思路,強化片區統籌、創新“標配+選配”模式,優化升級“現代文明生活館”,分類推進數字鄉村生活館,因地制宜推進幸福小院,打響數字鄉村公共服務品牌。
四、強村富民成效更加突顯
10.集體經濟動能持續激活。搭建創新競比平臺,制定消薄提低、村集體增收晉級“揭榜掛帥”項目考核細則;精準實施“一村一策”,強化督考推進,制定強村富民“十大指標清單”,建立月度排名通報機制。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同比增長15.9%,增速全市第一,村級集體經營性總收入同比增長23.36%,增速全市第一。村集體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行政村已全面完成,80萬以上116個,占比45.8%;100萬以上51個,占比20.16%。
11.農村提低潛能深入挖掘。強化低收入農戶“一對一”精準幫扶,推進產業幫促基地、共富工坊等建設,落實公益崗位、貼息貸款、補充保險、助學等舉措,實現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確保共富路上一戶不少、一個不落。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5%,增速全市第一,低收入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3.0%,全市第三,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為1.797,較上年縮小0.033,縮小度全市第一。
12.農民增收勢能不斷增強。聚焦涉農行業精英,創新實施“金綠領”人才培育,征集發布“金綠領”Logo,全年培育“金綠領”人才60人,高素質農民培訓303人,新增農創客363人。聯合組織部共同開展村兩委干部學歷提升行動,共組織高中(中專)學歷村干部163人參與。
五、改革創新引領更加活躍
13.產業數字經濟賦能升級。全面提升“茶產業大腦”駕駛艙,優化“茶葉開采指數”“茶葉氣象指數”等8大功能指數。持續推廣“新昌茶衛士”,升級“新昌茶業一件事”,研發溯源秤,推出全國首個集降水量、有霧天數、土壤pH、PM2.5等11項生態指標的精品茶專屬“生態標簽”,結合“茶企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茶葉全流程溯源管理。深入推進《省級茶產業創新服務綜合體項目》,高質量完成《省級鄉村振興產業發展示范建設項目》42個子項目,茶產業大腦歸集數據近2100萬余條,浙農碼賦碼量1.5萬余個,被評為全省農業農村數字化改革“優秀應用”。
14.農村宅改紅利持續釋放。創新實施新昌農村宅基地資格權人認定辦法、新昌農村宅基地建房審批管理細則和新昌農村異地(跨村)建房實施方案等三大政策,打造宅改新昌樣板。積極推進共富生態搬遷,已完成兩期共富生態搬遷,共計搬遷28個自然村746戶1500余人,發放補償資金約2.09億元,可盤活建設用地約207.75畝,在建“鄰里家園”項目9個。
15.農業招商引資有效突破。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組建農業招商資源分中心,出臺招商政策,摸排閑置資源,制定招商地圖,完善農業招商“一張圖”,構建“一個產業、一個專班、一個主平臺、一個項目庫”大招商機制,強化閉環推進。2023年簽訂招商協議農業項目23個,投資額千萬元以上的項目10個、億元以上的11個,總投資額29.4億元,明康匯新昌智慧蛋雞項目、小將鎮南洲村農旅融合發展項目等億元項目落地實施中。
16.低效林改造推進有力。建立“林地流轉、規模開發、市場化經營、金融扶持、期權兌現、紅利共享”的閉環運行機制,積極探索林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相關經驗做法得到常務副省長徐文光批示肯定。目前,全縣已簽約流轉低效林10萬畝,種植香榧4萬畝,兌現流轉費及青苗費9641.3萬元,209村獲興村富民基金分紅款800萬元,81個村獲綠色期權兌現款607萬元。
六、“三農”隊伍建設更具活力
17.黨風廉政建設抓深抓實。把嚴格執行全面從嚴治黨制度擺在突出位置,落實“第一議題”“三會一課”“主題黨日”等制度。今年以來共開展局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20次,四個黨支部共開展“三會一課”68次、黨日活動35次。強化黨員干部培養,順利完成四個黨支部換屆選舉,今年共發展黨員2名,接轉黨員13名,注銷2名。抓好清廉機關模范機關建設,堅定不移開展正風肅紀,開展廉政風險排查和防范化解活動,排查出廉政風險問題43個。
18.意識形態管理入心入腦。實行“一崗雙責”制度,全面落實各級書記責任清單。強化局黨委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嚴格落實意識形態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將意識形態工作與主題教育、巡察整改、掃黑除惡等重要工作及日常業務工作緊密結合,做到一同部署、一同落實、一同檢查、一同考核。按要求配備網絡文化骨干傳播員50名,積極為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提供堅實的隊伍保障。
19.干部管理機制高效高能。堅持用好考核指揮棒,優化結果運用,以崗位目標責任制考核為抓手,實行事業干部職稱聘任公開差額競聘制,考評成績與崗位聘任、選人用人、評先評優“三個掛鉤”機制,打通事業單位科室條線聘任壁壘,激發干部干事積極性。將35周歲以下年輕干部,組建“青年理論小組”,抽調8名年輕干部參與鄉村振興、農業招商等重點工作,選派1名年輕干部到村任職,提拔90后中層干部5名。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