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4-05-27 16:42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文旅局
今年以來,文廣旅游局緊緊圍繞縣委縣政府各項決策部署,響應我縣“推進‘小縣六大’再深化、‘六個先行’爭示范”的號召,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實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為主抓手,敢為善為、圖強爭先,扎實推進各項工作。獲得6項國家級榮譽,9項省級榮譽(試點),入選“2023年全國縣域旅游綜合實力百強縣”“2023中國美食旅游目的地創新發展典型”“中國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旅游名縣”“中國最佳全域旅游休閑目的地”“浙江省直機關十佳職工療休養基地”“浙江省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試點”“浙江省第二批詩路旅游目的地”“李白的長江青春之旅”國家級文化主題旅游線路,“魏晉風度”展宣傳片榮獲“2023年度中華文物新媒體傳播精品推介入圍項目”。1-11月,我縣限上住宿業營業額累計2.1億元,同比增速31.7%,排名全市第一。1-11月,全縣共計接待游客597.6萬人次,同比增長22.92%。
一、2023年重點工作完成情況
(一)創新品牌打造,文旅市場爆點不斷
今年以來,面對行業“內卷”現象,我縣通過“領導點題、部門解題”,迎合市場需求,充分挖掘文旅資源,打造四大品牌,實現春節、五一、端午、中秋國慶四連爆,期間累計接待游客75.6萬人次,同比增長510.6%;實現旅游收入4137.4萬元,同比增長645.4%。一是“由內而外”打響四大品牌知名度。結合行業發展需求,召開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大會暨消費品牌推介活動,采用主題游線視頻、音舞表演、大咖分享、情景演繹等多種方式呈現四大消費品牌,邀請百名工會主席、百家旅行社走進新昌體驗“一地三王國”旅游產品,以業內口碑打開市場大門,帶動外來游客人次增長。1-11月,我縣共接待了省外游客81.5萬人次,同比增長55.43%。二是“以點帶面”破解旅游市場內卷難題。以“文化場景化、場景主題化、主題線路化”為思路,對“一地三王國”主要節點進行系統化打造,發揮以點帶面的輻射效應。大佛寺石彌勒像修繕工程建設完工,石彌勒像重新開放參觀。中秋國慶期間大佛寺景區免費開放,發動行業進行廣泛宣傳,吸引大批游客來新祈福。大佛寺、十九峰、天姥山等核心熱門景區在春節、五一、端午、中秋國慶“雙節”期間累計接待游客75.6萬人次,同比增長510.6%;實現旅游收入4137.4萬元,同比增長645.4%。探索研究《新昌縣露營營地項目暫行管理辦法》,配合天姥山中心及教體局做好徒步露營線路的實地探勘和篩選審核。制作發布《浙東唐詩之路的前世今生》《尋找徐霞客》《下一站,新昌!》《在夏日的風中停留》《碳水新昌》,累計瀏覽量超100w;安排療愈度假王國公交專線,每日運行283個班次;設計療愈度假主題系列文創產品,免費向游客發放。同時,運用考核指揮棒,發動縣級部門邀請上級部門來新療養,截至11月,我縣共接待市外療休養團隊547批次,累計接待療養員4163人。設置南街和沃洲路碳水王國標志及打卡點,設計制作“碳水王國”美食地圖等宣傳物料,累計發放出上萬份。三是帶頭引領詩路文化發展。牽頭召開唐詩之路三十年,全域旅游共發展——浙東唐詩之路文化發展大會,邀請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參加大會,對接展開“雙城對話”,并聯合浙東詩路沿線城市組成浙東詩路聯盟共同發起倡議,升級唐詩之路文化重大標識,打造浙江文化展示新高地,提升唐詩之路區域共建共享水平,首倡地新昌影響力得到再提升。今年以來,我縣著力于學術研究,出版《竺岳兵唐詩之路學術研究文集》等詩路著作3部,并加強唐詩之路研學旅行推廣,全年接待中小學生研學旅行3.2萬人次。四是多維營銷實現旅游人次持續增長。創新線下推介模式,開展“城市營銷”,嘗試在上海南京路外灘中央廣場,通過“新媒體+網紅+發傳單”的模式舉辦2023新昌文化旅游(上海)推廣活動,以沉浸式體驗推廣四大品牌,發放“吃住行、游娛購”聯合優惠券,活動首日話題閱讀量達5000W+。1-11月,共計接待上海游客25.3萬人次,同比增長140.5%;接待上海過夜游客12.7萬人次,同比增長143.8%。線上布局抖音、小紅書等熱門社交媒體,利用胡娜娜、倉大佬、林一藍等網紅達人的影響力,邀請到十九峰、天姥山、下巖貝等地實地采風,并發布推廣軟文,累計瀏覽量超1380w。四是
(二)緊盯項目建設,有力推進品牌創評
今年以來,我縣文旅產業以重點項目建設為引領,抓項目謀劃實施,加大項目招引力度,提升消費品牌建設水平,進一步發揮大項目建設的串聯帶動效應,為推動文旅融合向更高層次、更高質量、更高水平邁進提供了有力支撐。一是抓好重點項目建設。1-11月,重大文旅項目總投資額6.68億元,投資完成率為142.13%。今年我局5個政府投資項目計劃投資4460萬元,本年度已全部完成。嚴格按照文物保護相關程序,制定東街文物保護方案,協助南明街道做好遷移文物拆解安置前期工作。完成鏡嶺水庫文物保護可研方案編制。與省文物局多次對接,以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全面完成三花地塊文物考古勘探。二是抓好招商引資。堅持“走出去”和“引進來”,重新編印《新昌文旅招商手冊》,通過招商推介會、客商走訪、線上聯絡等多種途徑靶向發力主動出擊,開展“敲門式”精準推介,著重加強與意向合作投資商的跟蹤對接。成功招引千萬元以上鄉鎮文旅項目19個,其中億元以上項目4個,總投資15.53億元。19個項目中已落地7個。三是抓好消費品牌培育。雪日紅天姥紅茶、AUA龍鳳呈祥系列衣架及玉米餅分別獲得2023“浙派好禮”特色旅游商品金、銀、銅獎。山水夜市、康樂派市集入選全省首批重點培育文旅市集。山海經奇英雄之路奇幻秀、“詩路芳菲”系列演出及詩路遺韻等3個旅游演藝品牌通過省級初選。尚詩堂、宋韻餐廳、尊藍山居、大市聚餐廳等4家飯店通過市級篩選申報省級“百縣千碗”體驗店。外婆坑玉米餅入選“名城紹興·喜迎亞運”——“百縣千碗·紹興好禮”。
(三)豐富服務供給,擴大文化惠民成效
今年以來,我縣持續推進促進人民群眾精神富有試點縣工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力推動文化建設繁榮興盛,提高全縣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一是“全民文化大比拼”點亮群眾生活。今年以來,我縣組織開展“全民文化大比拼”活動(村CA),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激發基層文藝活力,賦能鄉村振興,提振消費活力。本次文化大比拼面向全社會,共報名團隊760支,在為期半年的活動中,共開展各級大比拼活動53場,參演節目208個。為提升節目質量和效果,采用“1+N”的模式,即每位業務干部包聯1—2個鄉鎮(街道),全程指導開展大比拼活動,共開展各類輔導、培訓等活動150余場,時長超1萬課時,服務群眾近50萬人次。在國慶群眾文化月連開30場巡演,現場群眾達到12萬人次,線上觀眾超過200萬人次,點贊量超過108萬人次,帶動體育、旅游、餐飲、住宿等消費1375.39萬元。二是城鄉一體優化資源配置。織密公共文化設施網絡,建成47個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2家城市書房、1家文化驛站,成功創建1家省級旅游驛站,提升改造3家鄉村博物館。統籌優質資源和服務向基層、鄉村傾斜,推動天姥書房·旅游集散中心入選“浙江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東茗鄉入選“浙江省文藝創作采風基地”,里小將村入選“文藝賦美·浙江省美育村”,金山村入選“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白云雅集入選省文化雅集試點培育試點項目名單。三是創新舉措提升服務效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深化公共文化服務,推動“浙里文化圈”小程序推廣使用,讓老百姓通過小程序就能“一站式”享受掌上數字文化服務。完成下鄉演出140多場,完成送書下鄉68030冊,送電影下鄉3054.5場、廣場電影334場、愛國主義電影進校園180場,閱讀推廣活動600多場,各類活動創歷史新高,滿足群眾全方位的文化需求。四是弘揚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精心策劃,舉辦新昌二月天·民俗狂飆——賞民俗·游新昌系列活動,接待各類游客40.3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36萬元,各類市集銷售額638.6萬元。新昌疊羅漢等3個項目入選第六批省級非遺項目名錄,入選數量全市第一,入選率全省第一。積極推進非遺工坊創建工作,成功創建省級非遺工坊1家,市級非遺工坊4家。截至目前,全縣各級非遺工坊銷售額達4304萬,帶動就業人數1257人。“新昌縣博物館入選“2023年浙江省最具創新力博物館”,“魏晉風度”展獲“第十七屆(2022年度)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獎”。
(四)堅持安全第一,文旅市場高效運轉
今年以來,我局認真貫徹落實上級決策部署,強化風險排查、隱患根除,堅決守牢安全底線,高水平、高標準護航亞運盛會。一是審批監管服務優質。探索推行“事前預防、事中包容、事后提升”全過程“閉環指導”。利用創新服務云平臺,與企業線上溝通,制定解決方案,通過建立網上巡查制度、完善遠程控制系統等措施,提高審批通過率,創新完成全省首家“電競小站”的行政許可,為全省起到帶頭示范作用,并被浙江在線、紹興新聞聯播等主流媒體宣傳報道。以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一流文旅營商環境。二是打擊違法執法嚴格。全面加強全縣文旅市場監管力度,檢查場所1911家次,辦結案件59件(其中簡易程序25件),罰款17.66萬元,沒收違法物品260件。1-11月,指數評價辦法考核排名全市第1。三是安全責任落實到位。開展旅游領域安全隱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動、“春雷滾滾”旅行社專項整治、劇本娛樂場所專項整治、旅游領域“三不”專項整治等專項整治行動、秋季安全生產專項行動等多場行動,期間排查文廣旅游企業967家次,發現問題隱患524個,已完成整改問題524個,整改率100%;整改省、市下發問題81個,整改率100%,大排查大整治期間,我縣排查家數及整改問題數位居全市旅游領域第一。旅游安全委員會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年初至今未發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未接到重大旅游投訴,未發生重大負面輿情。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縣文廣旅游局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引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精神、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持續推動“八八戰略”走深走實,以推進“小縣六大”再深化、“六個先行”爭示范為主題主線,擦亮文旅名片打造“一地三王國”四大品牌、深化文旅融合優化“詩意與煙火”共融的發展格局、推動文旅市場提升“全過程閉環”服務效能,以新思路加強文旅招商、多舉措加速項目落地為主要抓手,強化統籌,以文商農體旅一盤棋的大局意識,充分發揮文旅產業撬動第三產業發展的杠桿作用。
(一)扎實推動文化產業繁榮
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保護傳承,加快建設文化設施更加完善、文化生活更加豐富、文化市場繁榮有序、文化品牌更加凸顯的“文化強縣”。一是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輪驅動”。加快推進民生實事項目建設,建設提升城市書房、文化驛站及省級鄉村博物館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間,打造一批15分鐘品質文化生活圈。打造“全民文化大比拼”升級版,以增加品類、擴展賽道、突破區域等手段擴大覆蓋面,以創新活動形式、擴展活動陣地、活化文化資源等方式提高活動質量,激活鄉鎮綜合文化站功能,賦能鄉村振興、提振消費活力,助力共同富裕。積極推動非遺工坊創建工作,鼓勵非遺傳承人研發更多非遺旅游商品,通過舉辦非遺集市、非遺體驗活動,提升我縣非遺旅游商品的市場知名度,促進非遺資源向非遺產業發展。組織文創旅游商品大賽,推動文創產品市場化,推動人均旅游產品消費提升。二是文物保護與活化利用“雙管齊下”。實施省級文保單位修繕工程和安防消防工程,指導東街地塊文物建筑修繕和遷移建筑落地;協助鏡嶺水庫庫區文物保護。時隔16年,啟動第四次文物普查,建立普查組織,開展培訓,實地開展文物調查。構建全面普查、專項調查、空間管控、動態監測相結合的文物資源管理體系。建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目錄,建立不可移動文物資源大數據庫。培養鍛煉專業人員,建強文物保護隊伍,增強全社會文物保護意識。三是詩路研究和文脈傳承“雙向發力”。傳承弘揚唐詩、佛道、茶等特色文化,發展傳統戲劇,推動新昌調腔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昌文化品牌呈現新形態、煥發新生機。加快非遺資源轉化,建設非遺工坊,培養后備傳承力量,促進非遺產業發展,助力共同富裕。開展縣級第十批非遺代表性項目、縣級第八批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推薦申報,推進市級第八批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及其它非遺相關推薦申報,舉辦傳統節日非遺慶祝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系列慶祝活動、“傳統醫藥周”系列活動等。
(二)聚力擦亮四大消費品牌
堅持提升硬件和優化軟件并舉、提高服務品質和改善文化體驗并重,優化“一地三王國”節點配套設施、公共服務和宣傳推介,高水平打造長三角旅游目的地。一是做好三大核心景區提質。目前十九峰已被列入5A創建意向名單,下一步我們將充實人力,組建專班,全力推動十九峰景區5A創建工作,同時積極帶動天姥山景區開展4A資源評估工作。實施大佛寺和十九峰、天姥山景區提檔升級工程,精心謀劃、加快推進一批基礎設施補短板項目,提高景區公共服務的可及性和供給質量。二是提升宣推績效。堅持線上線下相結合,加強與國內頭部旅游電商平臺、大流量的旅游類網絡主播合作,利用過境高鐵動車、省級電視臺等傳統渠道推廣旅游景區。聚焦省內和上海、江蘇等熱門客源地,拓展安徽等第三客源地,完善高鐵火車專列獎勵政策。整合旅游資源,針對過夜游客設計“三天兩晚”等精品游線,豐富產品層次。積極組織參加“新天仙配”黃金游線、“乘著高鐵游新昌”等各類營銷活動、旅游推介會。以品牌化為目標,統籌安排全縣各鄉鎮(街道)節會,充分促進我縣旅游人次增長。實現全縣旅游人次同比增長20%,過夜游客數同比增長10%,限上住宿業營業額增速排名保持全市前三,完成縣外療休養5000人次目標。三是加強文博場館引流。舉辦“唐詩之路”展,通過文物和相關場景,系統、全面地展示唐朝時期的文化盛況和我縣的文化繁榮,出版展覽配套書籍2000冊。吸引全國各地游客前來新昌觀展旅游,并于2025年沖擊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獎等獎項。承辦第三屆浙江省博物館十佳新媒體短視頻推介活動、承辦浙江省博物館學會年會及其研討會,提升我縣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持續推進人民滿意圖書館建設,規范提升天姥書房運營效能,培育1—2個特色活動品牌。
(三)加快促進文旅深度融合
持續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動文旅產業延鏈補鏈強鏈,加快由“門票經濟”向“產業經濟”躍升。一是建立聯席制度。由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作為召集人,相關部門參加,綜合協調、科學決策旅游招商、項目推進、宣推活動等有關工作,以“文商旅一盤棋”思想為宗旨,打通部門間壁壘,科學統籌全縣資源,實現文旅資源利用最大化。聯席會議原則上每月召開一次,因特殊情況需臨時召開的,由召集人確定。二是完善區域規劃。進一步加強頂層設計,圍繞大佛寺—十九峰—天姥山景區三大核心,從空間布局、業態招引、服務管理等方面,謀劃并補充完善品質住宿、主題餐飲、康養度假等產品業態,連接輻射周邊景區景點。謀劃《民宿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構建分散與集聚有機結合的民宿空間布點布局規劃,延伸游客駐留時間,形成片區化、板塊化發展的文旅產業集聚區,為后續深化建設與市場營銷打牢發展基礎。三是聚力招大引強。抓緊抓實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落實招商專班實體化運作,盤活利用下巖貝·金山上、梅棠雅集、天姥山等區域閑置的房產、土地資源,開展“敲門式”精準推介,力爭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個,全力完成重大文旅項目實際投資額30億元目標。努力謀劃和建設一批高質量的重大文旅項目,推進項目早落地、早建設、早投運,爭取“重大文旅項目”相關指標考核排名靠前。
(四)持續優化文旅營商環境
落實營商環境優化提升“一號改革工程”要求,持續推動打造文化和旅游領域市場化、法治化、便利化營商環境。一是打造數智化安全系統。通過數智化技術手段構建景區安全防護應急系統,打造“六個一”模式,即:一張網絡全域互通、一個平臺統管統籌、一個體系匯聚力量、一套模型智慧協同、一幅大屏總攬全局、一個中心指揮調度,提升景區安全應急管理水平,推動景區向數字化、智慧化、品質化發展,進而提高對旅游者的服務質量,實現景區環境、社會和經濟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二是推進“雙減”工作落地生效。全面推進中小學文化藝術類校外培訓機構的管理工作。推進分類審核、規范日常運行、落實安全管理,重點推動藝培機構入駐全國校外教育培訓監管與服務綜合平臺,確保資金全流程監管,加強風險管理。三是消除各類風險隱患。嚴格落實《新昌縣文廣旅游領域安全隱患排查整治行動方案》各項重點任務,有效防范化解文廣旅游領域各類安全風險,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落實旅游安全委員會工作機制,聚焦重點時段、重點區域、重點行業,加強安全生產檢查,開展安全生產演練及從業人員安全生產培訓,清單化、閉環式整改安全隱患,堅決守住安全生產底線。實現文旅市場安全生產檢查覆蓋率、安全生產檢查問題整改率、安全生產責任書簽訂率3個100%。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