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1-14 10:11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縣科技局
一、2024年工作總結
2024年,我局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省、市和縣委關于科技創新工作的重要部署,聚焦創新深化、改革攻堅、開放提升,緊扣縣委“小縣六大”戰略部署,突出優勢引領、鍛長補短,堅定不移向“在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上走在前列”的目標邁進,扎實推進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連續四年榮獲全省“科技創新鼎”。
(一)把握重點,創新主體培育深入推進
印發《關于深化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五個全覆蓋”行動實施方案》,動態建立“五個全覆蓋”企業培育庫,依托創新服務“云局”開發上線專項模塊,“線上+線下”精準施策,研發投入(快報數)、高企申報已實現動態全覆蓋,專利申請新增41家、覆蓋率達91.17%,研發機構新增42家、覆蓋率提升至74.8%,規上企業產學研合作覆蓋率達100%,全年新增省級科技型中小企業15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44家。
(二)破解難點,企業創新能級加速提升
制定《新昌縣科技骨干企業研發平臺、能力雙提升計劃》,全年組織企業牽頭申報創建全省重點實驗室2家,上報省級重點企業研究院1家、省級企業研究院2家,新增省級高企研發中心9家,新增市級企業研發中心14家;科技計劃項目方面,獲批2024年度省“尖兵”“領雁”項目4個,牽頭申報國家項目2項。
(三)夯實支點,創新平臺體系持續豐富
天姥實驗室成功創建省級新型研發機構,獲批設立省博士后工作站,已與浙江大學聯合申報省級增材制造技術與智能成形裝備重點實驗室,與軸承行業協會和浙江中柴、五洲新春、高喬食品、誠本軸承4家企業建立聯合研發中心;啟動首次“天姥”揭榜掛帥科技計劃項目;定期開展路演專場活動,打造“天姥好項目”科技成果路演活動品牌,持續擴大高能級平臺的承載力和影響力。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新型研發平臺建設,聯合上海空間推進研究所推進共建天啟研究院,11月底正式揭牌啟用。
(四)摸清痛點,科技人才項目加快引育
探索“高創園+科創飛地+基金”科技人才項目招引、培育新模式,挖掘存量產業空間、科創空間及潛在空間資源探索構建科創空間新格局,建立“1個高創園+2大飛地+N個產業集聚園”聯動機制,出臺《新昌縣科技人才項目階段性評估和培育實施辦法(試行》,開發項目階段性評估線上系統上線創新服務云平臺,同步推行運營商捆綁考核,推進空間高效流轉和擴大項目招引優勢。全年完成科技人才項目招引50個,柔性引進海外工程師35人,入選國家領軍人才5人,省領軍型創新創業團隊1支。
(五)塑造亮點,未來產業發展穩步“上新”
發揮創新服務“云局”牽頭抓總作用,持續推進通用智能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建設,相關規劃、政策、平臺、項目、基金等“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出臺產業發展規劃、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意見,明確產業發展藍圖;成功舉辦“之江同心·新知新質圓桌會”(通用智能機器人專場)暨2024年新昌縣“5·31科技日·人才周”系列活動,與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啟動全面戰略合作并共建產業鏈創新中心,發布《人形機器人標準化研究報告》和《靈巧手行業研究報告》,組建成立浙江省通用智能機器人智庫,全面提升新昌影響力;成功招引浙江靈巧智能、界面傳動、柳葉刀等優質項目落戶高創園和機器人產業園,并推動浙江靈巧智能組建新昌縣英俊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發中心,補齊延長了全縣機器人零部組件產業鏈。
二、明年工作思路
新的一年,我局將持續堅持“小縣大科技”戰略,深入推進創新深化和“315”工程。強力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改革,深化科教融合、產教融合、產才共融,暢通人才有序流動。大力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蟬聯省“科技創新鼎”,推動構建新昌特色現代化產業體系,全力打造“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先行縣”。
1.固本強基,推動企業培育實現新提升。一是主體培育方面,深化“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小巨人-科技領軍企業”梯隊建設,推進規上工業企業“五個全覆蓋”行動,開展重點企業“一企一策”對接服務,全年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25家以上、省科技型中小企業80家以上。二是產業技術攻關方面,聚焦我縣“39X”先進制造業集群摸排關鍵技術需求清單,全年梳理重大技術需求50項以上,實施“專精特新”重大科技攻關項目10項,組織申報省級“尖兵”“領雁”重點研發計劃5項以上,著力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難題。
2.立柱架梁,推動平臺建設展現新作為。一是突出天姥實驗室示范引領,健全適應平臺發展規律的運營機制和管理模式,依托其省博士后工作站及天姥才智中心打造人才培養高地,通過參與重點企業的研發工作,與企業建設聯合創新中心等,有效發揮創新平臺體系在推進產學研協同創新、三位一體配置中的牽動融合作用。二是高質量運行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總部合作模式,推動其在共性技術攻關、鏈接創新主體、人才隊伍培育等方面持續發力。探索以天姥實驗室、研究室聯培基地等創新平臺為載體有效牽引教科人深度融會貫通的新路徑。三是加強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平臺建設,支持企業與知名高校院所合作設立創新協同工作站、共建聯合實驗室等,重點攻堅突破1家省重點實驗室建設。四是推進專業研究院建設,在投用基礎上高效運行天啟研究院、新昌縣英俊人形機器人創新研發中心等專業領域研發機構,有效發揮研究院對重點產業創新發展的支撐引領。
3.積蓄后勁,推動項目招引取得新實效。一是強化項目招引。持續深化“高創園+飛地+基金”項目招引、培育模式,同步拓寬招商渠道,鼓勵支持本地企業、商會、校友會等各類社會組織和團體積極參與項目招引工作,加大對高校院所中初創類(眾創類)項目的支持力度,不斷充實全縣優質潛力項目儲備庫。力爭招引科技人才項目20個以上。二是強化孵化空間支撐。健全新昌智造科創帶布局,以高創園為樣本提升標志性公共科技資源平臺功能,對標科技型企業孵化器新標準,扎實做好項目階段性評估和培育工作,持續健全孵化服務體系。三是強化人才招引同頻。堅持“高精尖缺、海外、青年、全職”標準,以科創項目為載體,同步大力招引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統籌推進各級人才計劃申報,開辟外國高端人才來華工作綠色通道,協助高效辦理來華工作許可證。
4.聚勢賦能,推動成果轉化邁上新臺階。一是加強技術轉移體系建設,推動天姥實驗室拓展延伸,布局建設概念驗證、中試驗證平臺,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二是探索成果供需精準匹配,聯合浙江大學等優勢合作高校院所打造“成果池”,促進組建專業成果轉化服務機構,探索“成果池+概念驗證中心+基金+孵化中心”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推動創新成果在新轉化運用、產生實質效益。三是持續開展科技對接,全年赴大院名所聚集地開展科技合作交流活動不少于1場,縣內科技對接活動不少于5場。打造“天姥好項目”科技成果路演活動品牌,助力更多優質科技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
5.科學施策,推動創新生態呈現新面貌。一是做好創新發展前瞻布局,結合“十五五”科技創新專項規劃編制契機,高質量做好縣域科技創新新時期發展思路的頂層設計,持續探索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縣域科技管理與創新服務“新昌模式”。二是持續迭代“云局”功能,深化創新服務“云局”建設,持續發揮縣委科技委領導統籌職能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改革,重點提升創新服務云平臺創新資源配置功能,設計開發企業創新能力評分模塊,探索建立創新資源交易中心,實現企業與資源的精準對接。三是辦好“5·31新昌科技日”系列活動,全力營造創新發展最優生態,持續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