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5-09-04 09:21
訪問次數:
信息來源:新昌縣農業農村信息化中心(農廣校)
今年來,縣農業農村局以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三農”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引,全面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委相關會議精神和要求,圍繞縣委縣政府“小縣六大”再突破、“八個奮力”干出彩戰略部署,錨定以“千萬工程”牽引縮小“三大差距”總目標,攻堅沖刺、狠抓落實,為爭創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縣域標桿提供有力支撐。2024年我縣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獲省級優秀,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情況報告獲羅延發副市長批示肯定。今年以來,王浩書記、劉捷省長、王成副書記先后來新調研縮差工作并作出重要指示。
一、亮點工作
(一)緊扣縮差共富,勇破傳統路徑制約
根據省市縮差文件精神,高質量謀劃“1+1+1+10+X”縣域縮差支撐體系(即1個工作構架圖,1個實施方案,1個年度工作任務清單,10個工作載體及抓手,全面梳理可爭取的綜合類和條線類試點),成立縣縮差工作專班,建立常態化運行機制,做到全量承接、頂格落實。圍繞“縣城-中心鎮-重點村”發展軸中心工作,結合新昌實際,謀劃新昌縣天姥詩路·科創綠海發展軸,形成建設方案。
(二)守牢糧食底線,做優“土特產富”文章
聚焦山區丘陵種糧難題,按照宜糧則糧、宜油則油的原則,積極推進冬種春播。加快“土特產富”全鏈發展,發布新昌縣“1+4+N”鄉村特色產業鏈發展體系,全力培育“一鎮一億元產業”。推動招商項目落地見效,有序推進循環農業產業園、素滿香食品生產基地等項目建設,成功簽約溫氏肉雞養殖項目。
(三)實施雙輪驅動,推動茶業全鏈升級
圍繞創建“龍井第一縣”總目標,以?“名優茶精品化、新式茶工業化” 雙輪驅動,提能茶產業全鏈發展。多渠道打造“禪茶一味 大佛龍井”IP,制定發布《新昌縣大佛龍井茶溯源標簽管理辦法》,今年來推廣使用大佛龍井“三大防偽標簽”27萬余枚,舉辦茶事活動4場,開展品牌特裝及推介4場,“大佛龍井”連續16年居中國茶葉區域公用品牌價值前十。全力推進龍頭項目-龍井茶供應鏈鏈主企業(九舟茶業)快速投產,鋪開運營“茶保姆”現代化農事服務中心,組建6支專業服務隊伍,提供飛防、中耕、修剪、機采等服務,助力規模茶園主體實現高效管理?!罢戕r幫幫團”首個基層服務站點入駐“茶保姆”,獲央廣網報道宣傳?!按蠓瘕埦钡乩順酥颈Wo產品正式通過國知局認定。
(四)創新預算管理,深化村級財務改革
聚焦村級財務剛性支出負擔重、收支結構性矛盾突出、民生保障不足等堵點問題,創新實施村級財務預算管理改革,出臺《關于進一步完善村級財務預算管理的辦法》等制度文件,督促各村財務收支嚴格執行當年度財務預算計劃,做到無預算不開支、有預算不超支。新昌縣機制前置法化解村級債務案例入選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村級債務化解十大案例。
二、上半年總結
(一)穩糧護田保供,提質增效創優。一是穩糧擴油提升產能。全力推動雙季種植,早稻生產實現近年來的突破。種業發展成效顯著,選送兩家企業的“浙櫻粉1號”番茄分別榮獲2025“紹興好番茄”金獎與優質獎。栽培模式屢獲殊榮,赤松茸栽培技術被央視《鄉村振興中國行》欄目采訪,《山地茭白-茄子高效種植模式示范推廣》獲2024年度紹興市農業豐收獎二等獎。二是加強農田建設保護。聚焦農田建設與改革,穩步推進“多田套合”與高標準農田建設,上半年完成永久基本農田與高標準農田數據梳理,形成基礎數據庫。第一批高標準農田建設項目已完成市級初步設計批復,進度和質量均居全市前列。三是保障“菜籃子”供應。持續做好生豬穩產保供。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完成農產品快速檢測和抽樣任務,檢測合格率趨穩趨好。保障農業安全生產,加大農業執法和案件查處力度,安全事故、動植物疫情保持“零”發生。
(二)搭建平臺載體,塑優產業鏈條。一是產業平臺提能升級。加大龍頭企業培育力度,一季度新培育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推進省級現代農業園區建設,4個項目已按計劃開工建設,力爭年底前完成驗收。加大農業招商力度,目前已簽約億元以上項目1個。二是“土特產富”全鏈發展。茶產業發展提能升級,培育龍井茶供應鏈鏈主企業一家、精制企業1家、初制加工企業1家,提升縣域茶葉初制加工能力和水平;通過中央電視臺、浙江衛視、抖音等多元媒體矩陣發布精品茶推廣視頻,在《新華每日電訊》《農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發布多篇新聞推送稿,閱讀量超500萬。光唇魚產業提質增效,完成新昌縣蟠龍光唇魚農藝農機融合示范試驗基地建設項目驗收。三是打造本土特色品牌。積極打造具有新昌辨識度的本地品牌,新昌白術、回山茭白成功入選浙江省第四批名優“土特產”百品榜,新昌來益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鱘魚魚子醬入選浙江省首批“土特產”新品名單。招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項目,提升光唇魚養殖水平,打響“新昌石斑魚”區域公用品牌。以新昌炒年糕、新昌榨面為中心,結合省市農博會、各類美食節活動,重點打造一批具有市場影響力、代表性的“碳水王國旗艦店”。
(三)統籌片區資源,激活發展動能。一是謀深謀實片區項目。全面梳理重點村及片區基礎條件、資源稟賦、優勢短板,明確主導產業和發展定位,規劃“一片區一產業鏈”。申報省級重點村2個,入選市“三宜兩富”重點村2個。二是有序推進“一事一議”項目。將“一事一議”項目與發展軸建設緊密結合,計劃第一批“一事一議”項目優先保障重點村片區組團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建設。對2024年“一事一議”項目開展復核,上半年,已完成2024年項目全面復核。三是探索鄉村運營多元模式。多渠道推廣共富片區資源,指導鄉鎮(街道)招引鄉村運營優秀人才,積極參加《2025浙江省鄉村經營武林大會》,利用省級平臺向全國發布我縣共富片區優秀資源及招募意向,“梅棠雅集”、“東江十里”兩大片區負責人在啟動儀式上亮相,目前已有多家團隊與鄉鎮(街道)對接運營事宜。
(四)規范“三資”管理,“消薄提低”固本。一是壯大村集體經濟。錨定2025年全縣村集體經營性收入60萬元實現全覆蓋,80萬元和100萬元以上行政村占比分別達到40%和25%以上目標,召開強村富民工作部署會,進行系統部署。收集“一村一策”,指導鄉鎮(街道)謀劃更多特色增收路徑。二是開展“三資”管理專項整治。全面清查村級債務、閑置資產資源,完成287個村(社)及重點村債務的匯總分析,建立行政村村級閑置資產資源清單,全縣面上召開部署會分層推進。三是助力“掛單奔中”。制定全縣及各鄉鎮(街道)低收入家庭“掛單奔中”工作全年目標、推進計劃等,深化“共性+個性”幫扶體系,加快共富工坊打造、公益性崗位開發、素食供應基地建設等幫扶舉措,全力助推低收入家庭增收共富。
(五)深化“引育用留”,人才培育先行。一是健全培育機制。強化青年入鄉“引育用留”全鏈條,整理匯編《新昌大學生和青年創業創新政策》,推進15個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建設,招引青年人才就業實習51人,開展技能培訓服務和聯農促富工作306人次。二是深化培訓體系。積極開展各類培訓機構認定,認定省一類培訓機構1家、二類培訓機構2家、三類培訓機構4家。三是育強人才隊伍。持續壯大農創客隊伍,新增培育農創客217人,組織開展農創客展示展銷、農創客沙龍等活動5場,承辦全省農創客發展聯合會會長交流會。完成省千名鄉村CEO報名和初審,共49人通過初審,5人被浙江農林大學和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錄取,總數全市并列第一。
三、下半年思路
下半年,我局將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關于“三農”工作要求,圍繞縣委縣政府重要決策部署,以“擔當作為挑大梁”的精神,敢為善為,務求落實,持續深化新時代“千萬工程”,切實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村增活力、農民增收入,為“三季進”“全年勝”打下堅實基礎。
(一)立標桿、抓落實,考核爭先促發展。一是聚力抓好縮差重點。圍繞省市年度縮差重點工作任務清單,按照“月調度、季分析、年總結”要求,以重點工作和關鍵節點任務完成情況為導向,加強對各項工作統籌協調。同時根據省級發展軸申報通知,全面做好申報準備,定期調度軸上項目落地情況,為爭取列入省級發展軸且取得考核優秀奠定基礎。二是聚勢爭創“神農鼎”。推動基層組織建設,夯實五級書記抓鄉村振興政治責任,牽頭省市對縣鄉村振興戰略實績考核,做好統籌協調、工作調度、考核晾曬等工作。找準爭先創優“跑道”,挖掘特色鮮明、成效明顯的亮點和正面典型,積極擴大影響力。三是聚焦提升關鍵指標。錨定“穩三進二走前列”更高目標,盯牢各項關鍵指標存量與增量變化,實現固優提中補短。
(二)守糧安、建良田,除險保安穩供給。一是扛穩糧食安全主責。結合縣域實際,全方位實施糧油作物單產提升行動,合理優化調整糧食種植結構,力爭完成糧油任務。千方百計擴大花生、芝麻等油料作物種植,建設精品小京生基地,通過配套政策扶持、提供技術指導、開展良種選育等舉措,保證油料任務完成。二是加大農田建設力度。依據多田套合現狀調查,進一步細化圖斑調查,確定提升資源潛力,緊扣時序高質量完成項目建設。三是抓實農業生產安全。抓住農耕重要節點,圍繞種子、農藥、肥料等重要農資產品,開展農資打假集中執法行動,做好農業領域安全生產和風險防范工作,堅決守住安全生產紅線。切實保障人民群眾舌尖上的安全,進一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覆蓋率,確保抽檢合格率穩定在98%以上。
(三)壯主體、強鏈條,土特產富提效能。一是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壯大鏈上經營主體,積極指導達利絲綢和豐島食品爭創國家級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引領帶動作用,構建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大戶的現代農業生產體系,力爭實現全年新培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3家,省級1家,國家級1家。二是推動特色產業鏈發展。以百億茶產業鏈為標桿,謀劃落實新昌小京生、石斑魚、高山果蔬、中藥材等特色產業鏈,打造規模化產業基地。深化與中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促進中國龍井茶新茶飲新茶食研發中心落地新昌。依托“茶衛士”“茶保姆”建立信息共享平臺,推動茶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探索茶園全程機械化管理模式,謀劃茶園示范基地建設。結合發展軸落實 “一鎮一品”,通過構建“產業鏈-重點鄉鎮(街道)-龍頭企業-平臺基地”聯動發展模式,全力打響“回山高山蔬菜”、“金山三寶”、“兢山柿子”、“沙溪水蜜桃”等地域品牌,推動“土特產”從傳統種養殖業向農家小吃、鄉村旅游等領域延伸,實現產業發展互促互進。三是推動招商項目落地。緊盯2024年已招引項目,制定《新昌縣農業招商項目履約監管實施辦法》,督促已招引項目盡快落地實施。出臺《新昌縣農業項目招商專班工作機制》以及鄉鎮街道農業招商考核細則,切實加強招商選資工作目標管理,充分發揮考核激勵作用。擬定對外招商考察方案,加強與圣迪樂公司溝通對接,盡快達成合作意向。針對前期接洽過的意向項目,重點篩選符合我縣農業產業發展需求的企業。
(四)聚合力、優運營,鄉村發展增動力。一是強化片區整體發展。對照各重點村及片區的優勢短板,結合發展軸建設,堅持“鍛長補短”原則,繼續指導鄉鎮(街道)謀深謀實項目,優化建設內容,推動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項目優先向6大片區組團和重點村布局。建立健全片區黨建聯建、產業聯動、利益聯結機制,加強重點村與一般村的資源整合和協同發展,提升片區整體發展水平。二是加大項目推進力度。對于一事一議項目,確保第一批建設計劃在6月底前下達,年底前全部開工,完成年度投資計劃,計劃下達后及時核查并督促項目進度,協調解決用地審批等問題,提高村民參與度,確保項目高效推進。村道提升項目方面,加強與交通運輸局等部門的聯系溝通,盡快下達項目計劃,力爭6月底前開工建設,年底前基本完工。三是深化鄉村運營管理。強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加快實施農房改造、管線序化、村道提升“三大行動”相關項目。持續探索多元化鄉村運營模式,結合農創客、青創客培育,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建設,金綠領培訓等工作,堅持“培育+招引”兩條腿走路,助力多元化開展鄉村運營。同時,與省市部門、鄉鎮(街道)、國企等多部門密切對接,探索“EPCO”與運營前置等多模式開展片區建設,聯合破解片區整體運營難題。
(五)育英才、建梯隊,培優育強奔共富。一是擴容人才隊伍。錨定打造青年入鄉發展首選地目標,完成15個青年入鄉實踐站點建設,打造3個標桿型示范站點,招引青年入鄉就業實習發展不少于80人。打造“農創客”品牌,全年新增農創客不少于320人,創建省農創客示范基地不少于1家,爭創“浙農英才”工作站1家。二是拓展增收途徑。利用農村工作指導員自身優勢及部門資源優勢培植村集體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收集謀劃項目,加強梳理指導,督促項目落地生效。結合縣級部門(單位)結對市定薄弱村工作制度,加強村級增收項目謀劃及幫扶資金使用,整合資源開拓多元增收途徑。三是助力“掛單奔中”。落實常態化溝通要求,加緊聯系發改部門、國調等部門,通過數據分析為增收提供統計支撐與建議;指導鄉鎮(街道)承擔一線執行責任,摸清本地資源制定實施方案、落實惠農政策并推進增收舉措。健全低收入農戶幫扶機制,推進“掛單奔中”行動,持續開展電商直播、茶葉炒制等專項培訓和共富工坊運行。謀劃低收入農戶產業幫促基地發展模式,為低收入農戶增收夯實根基。
| 分享到: | 【打印本頁】【關閉本頁】 |